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恨北宋没有第二个曹后-宋朝传奇皇后曹皇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 (爱恨北宋)

那是个不寻常的夜晚,1048年正月十八,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,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碎了夜空,侍卫叛乱、闯进后宫杀人了,这让习惯了文治的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紧张,倒是曹皇后先镇定下来,吩咐严守宫门,保护仁宗...

admin

那是个不寻常的夜晚。1048年正月十八,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,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碎了夜空。侍卫叛乱、闯进后宫杀人了!这可把平时习惯了文治的仁宗皇帝给整紧张了,倒是曹皇后先镇定下来,吩咐严守宫门,保护仁宗,又派心腹去调救兵、预备救火——这一点非常聪明,正是她的预见,叛贼们纵火烧宫的计划流产了。

就这么一夜,曹皇后在史书里活脱脱成了个传奇人物。

第一次变法的旁观者

宋仁宗有三个皇后:第一个郭皇后,垂帘听政的太后一死,他就找个理由把皇后废了,第三个是深受宠爱的张贵妃,不幸早亡,仁宗思念之下追封为后;而真正陪伴了他大半个帝王生涯的,是第二任皇后曹氏。

在北宋,许多皇后和妃子系出平民。曹皇后的出身,可以说是非常高贵了——她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。说起来,大多数时候她温柔简朴,最喜欢的活动是带着宫女妃嫔,在宫里种点庄稼,采桑养蚕。也就那回“夜半平宫乱”,才露了她将门虎女的真本事,仁宗皇帝看了都直佩服。

有个显赫的娘家,对皇后来说,未必就是好事。外戚干政,是所有帝王都小心提防的。曹皇后饱读史书,不愿重演历代皇后家族的悲剧。终其一生,不单独和娘家人见面,连对亲弟弟曹佾也不例外。册封皇后的当天,她的叔叔曹琮上奏,辞谢皇帝的封赏:“我既然成了皇后的亲属,就不应该再受恩典了。”另一个亲戚曹仪也自请辞去军职。

恨北宋没有第二个曹后-宋朝传奇皇后曹皇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 (爱恨北宋)(图1)

在朝廷,曹家没一个当大官的,后宫里呢,皇后也从没跟谁争过宠。张贵妃仗着得宠,越礼提出要借皇后的仪仗出游,曹皇后并不介意。结果张贵妃得意洋洋回宫跟仁宗显摆,仁宗一听就火了,狠狠骂了她一顿,说她不懂规矩。

可一旦涉及到国家问题,曹皇后就特别较真。“夜半平宫乱”过后不久,闰正月十五,仁宗兴致勃勃,想在宫中再张一次灯,重温“灯火阑珊处”的元宵气氛。曹皇后觉得这样做一来铺张浪费,二来百姓会有闲话,便据理力争,再三劝阻,最后仁宗只得取消计划。多年以后,她对孙子宋神宗回忆这段皇室夫妻的生活时,说道:“我以前听到了民间的疾苦,一定会告诉皇帝,仁宗皇帝听了我的话,也常常会颁发赦令。”

轰轰烈烈的范仲淹“庆历新政”,就是在仁宗支持下搞起来的。这时候,曹皇后其实提过一些反对意见。但总体上,她保持了一个旁观者的清醒。大变法带来的人心动荡,新党和旧党的激烈论争,丈夫作为皇帝如何驾驭朝局,这一切她都看在眼里,成了日后她极力纠正宋神宗变法的经验。

脆弱皇权的保护者

1063年,仁宗去世,英宗继位。

然而,这一次皇权交接,并不像表面看到的那么顺利。仁宗没儿子,继承人空悬多年,皇族和大臣暗潮涌动,各有人选。自幼被曹皇后养在宫里的赵曙,当太子的位置一直悬着,不太稳当。就算仁宗晚年决意立他为储,这位置也不牢靠。英宗赵曙在惴惴不安中登基,随时可能动荡的政局,却因为两个人平稳过渡了。

一个是宰相韩琦;另一个,就是刚升为太后的曹氏。

仁宗死的时候,曹皇后就在他身边。众人哭得哇哇叫,她忍着眼泪站起来,下令封锁死讯,宫廷上下都装作仁宗还活着的样子。

这个秘密一直保守到第二天天亮,韩琦进宫。两人安排妥当,才公布仁宗驾崩、英宗即位的消息。

但事情还没完,英宗就病了。

这皇帝在宫里提心吊胆十多年,顶不住了,精神出问题了。仁宗大殓那天,他神志不清地到处跑,连丧礼都进行不下去。韩琦没办法,只能跟曹太后建议垂帘听政,主持大局。

跟很多垂帘听政的太后不一样,曹后深受丈夫影响,“天下计不从一人出”。大臣有拿不准的事请她定夺,她会召集大家一起商量。对她来说,垂帘不是权力,是责任。

垂帘一年,朝政井井有条,两朝交接总算平稳渡过。英宗康复后,她才还政,重新躲回深宫。

第二次变法的平衡者

纵观北宋历史,后宫女性真正能插手政治,基本都是在当太后的时候。

身为母亲,曹后是难过的。英宗在位四年就没了,短暂得让人觉得她之前的努力都白费了。但英宗皇位确实立住了,为年轻锐进的宋神宗铺好了路。神宗是英宗的独子,不用跟人争皇位,又得到祖母悉心栽培,心里装着万张蓝图,想搞个盛世强国。

曹后看着孙子当上皇帝,本来挺欣慰。可没过几天,她就懵了——自己一手带大的孙子,居然跟当年被仁宗冷落的王安石一拍即合,非要搞变法不可。

恨北宋没有第二个曹后-宋朝传奇皇后曹皇后是怎么垂帘听政的 (爱恨北宋)(图1)

这时候,朝里还有不少“庆历新政”的老臣。但这些人亲身经历过激进改革的苦,后来也尝过仁宗温和路线的甜,所以王安石更激进的变法方案一出来,他们反而不支持了。

神宗和王安石一下子成了孤家寡人,只能另找新人。但这些新人里,不少是想钻空子捞油水的,或者为了爬仕途走捷径的。结果神宗和王安石的改革卡壳了——大臣反对,百姓也跟着反对。

王安石喊出“天命不足畏,人言不足恤,祖宗不足法”,把“国是”的争论掀起来了。这信号可危险,朝廷快成“一言堂”了,容不下不同声音。

曹后待在宫里,最怕的就是朝廷变成“一言堂”。政令改了,影响是一时的;政风坏了,后患无穷。她终于忍不住开口:“新法有毛病,现在民间对青苗法和募役法怨气很大,皇帝难道不该想想吗?”说着说着,她眼泪都下来了。

政策上劝不动,曹后就开始在人事上发力,想维持朝政平衡,别让改革派一家独大。

1079年,欧阳修、韩琦、富弼这些名臣因为反对变法被贬之后,闹得满城风雨的“乌台诗案”爆了,苏轼就因为诗里有几句不满变法的,被抓进去了。

那年冬天,快死的曹后把宋神宗叫到床前:“当年仁宗在科举里得到苏轼、苏辙两兄弟,高兴地对我说:‘皇后,我替子孙找到两个宰相之才了。’现在苏轼入狱,你怎么知道不是仇人陷害呢?就算他诗写得不对,也只是小错,不能伤了朝廷的中正平和之本。”

苏轼由此得以保全。

与此同时,对已成众矢之的的王安石,曹后也叮嘱神宗:“王安石确实有才学,可惜仇人太多,你要是真爱惜人才,不如让他暂时离京外任。”

话说完,曹后就在开封走了,这场改革的戏,也算落幕了。

曹后一生,经历了北宋两次变法。作为女人,她的角色确实受限,但当一群士大夫为了自己的主张吵翻天时,深宫里的曹后却能保住双方的精锐力量,给后世留下一批人才。这份远见,让人没法忽视她对国家长远的贡献。

六年后,宋神宗也带着遗憾死了。哲宗即位,祖母高后垂帘听政。北宋没第二个曹后,高后心胸和头脑都不行,她全盘否定了王安石变法,把变法派全贬了。后来哲宗亲政,这个小皇帝叛逆,又全盘反对祖母,要恢复王安石新政,但北宋也没第二个王安石。这么来来回回,朝廷上再也听不到不同政见,只有党争越来越深,“国是”被改来改去。

亡国的钟声,已经慢慢敲响了。


上一篇: 拉活上梁山-宋江和吴用可是坑了不少人-你知道谁被最坑呢 (上梁山视频) 下一篇:要交两份税-宋朝这个村庄归两个国家管-人口却有增无减 (交两份个税违法吗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