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他却没有在五虎上将之列呢-诸葛亮最喜欢的猛将 (为什么他却没有钱呢)
受文学作品影响,在老百姓的认知里,三国时期蜀势力中拥有威震天下的,五虎上将,,可以说,他们就是蜀国战斗力的代表,事实上,历史上刘备只封了,四虎将,,赵子龙只是个杂号将军,并没有小说中那么高的地位,在刘...
咱们平时聊三国,总提蜀国的“五虎上将”,感觉他们就是蜀国武力的顶梁柱。但说实话,历史上刘备封的其实是“四虎将”,赵云当时只是个杂号将军,地位没小说里那么神。
后来刘禅继位,他才慢慢升了官,不过就算这样,他的爵位还不如魏延呢。

《三国志》刚编那会儿,赵云和四位虎将常被一起说,但没“五虎将”这说法。他能挤进虎将行列,全靠老百姓口口相传。后来不管啥历史书、小说里,这五位排名老变,但“五虎将”的架势一直都在,赵云就这么“混”进了上将堆里。
虽说历史上赵云只是杂号将军,但勇武一点不比小说里差。《赵云别传》里有个故事:黄忠在定军山砍了夏侯渊,曹操亲自带兵到汉中,还运了上千万袋粮草到北山。黄忠去打粮草,还带走了赵云手下大部分兵。赵云等半天不见黄忠回来,急了,带着几十个骑兵出去探路,正好撞上曹军大部队。他边打边退,好不容易杀出来,回头一看,手下张著被围住了,又掉头冲回去把张著救了。

曹军追到赵云营寨,他居然让手下把营门大开着。曹军觉得有诈,不敢进,撤了。这时候赵云擂响战鼓,带着士兵射箭,曹军一下乱了,互相踩踏,还有不少掉汉水里淹死。第二天刘备看到战场,一个劲儿夸赵云。
这个故事其他史书也有记载,应该挺靠谱。后来罗贯中写小说时加了好多细节,直接把赵云在老百姓心里的形象拔高了。

小说里赵云在敌军里左冲右砍,所向披靡的描写多了去了,就算七十多岁跟着诸葛亮出征,还是老当益壮,比当年还猛。魏军将领万政一听赵云的名字就吓破胆,甚至被赵云一箭射掉头盔,吓得掉下悬崖。
虽然小说里有些夸张,但赵云的事迹和正史差得不多。说到勇敢,咱们常说“胆识”,历史上胆大的人不少,但能称得上“识”的可不多。赵云胆子大,但不傻,心思细,有勇有谋。
战乱的时候,赵云老家的老乡都去投靠袁绍,就他看出袁绍这人刚愎自用,成不了大事。他没跟风,而是找个值得辅佐的贤主。那时候实力说话,赵云能看得远,这很难得。

正因如此,赵云找到了值得自己奋斗一生的主公刘备。
刘备占了益州,有人提议把城里地分给将士,赵云站出来反对。他觉得战乱没平息,不是享乐的时候,益州刚打完仗,老百姓怨气大,应该把地还给他们,民心才是根本。刘备觉得对,就把地都还了,在当地打下了好基础。
后来关羽死了,刘备要报仇打东吴,赵云又反对,觉得曹操还没除,打东吴太伤元气,因小失大。刘备不听,最后败了。街亭吃了败仗,赵云亲自断后,手下损失很少。

之后,诸葛亮让赵云把剩下的物资赏给手下,他觉得打仗不能掺和利益,直接全捐军需库了。这种见识,古代大将能有几个?
这些事罗贯中改了写进小说,赵云成了诸葛亮最赏识的将军,因为他办事周全,先顾大局。诸葛亮火烧博望坡,让赵云“只输不赢”把敌人引进圈套,这种任务一般大将不服气。借东风时东吴徐盛来追,赵云一箭射断他船上的绳子,吓退了还不杀一人,给足了面子,蜀将里也就他能这么干。

所以诸葛亮总带他在身边。后来赵云死了,诸葛亮听说后站都站不稳,哭着说“国家少了栋梁,我的臂膀也没了”。关羽死的时候他可没这么哭,看来卧龙是真赏识这个有胆有识的将军。
赵云有两个儿子,长子赵统继承爵位,官至虎贲中郎督;次子赵广当牙门将,跟着姜维在沓中战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