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会被康熙称为-天下清官第一-清朝张伯行是什么人 (为什么会被健康系统怀疑)
张伯行是清代康熙朝著名的文官,死后配享太庙,享受无上尊荣,作为一位官员,张伯行的人生无疑是十分成功,他为官清廉,一生勤勤恳恳,不仅受到了百姓的爱戴和用户,而且也获得了统治者的高度赞赏,康熙称赞他是,天...
张伯行这人,在清朝康熙年间可是个响当当的文官,后来死后还能配享太庙,这待遇在整个清朝都少见,绝对是尊荣至极。他当官那会儿,人生简直太成功了——清廉、勤恳,老百姓爱戴他,统治者也高看他一眼。康熙直接夸他是“天下清官第一”,雍正还特赐了块“礼乐名臣”的匾额,这荣誉在清朝都罕见。不光当官厉害,他还是清代有名的理学家,写了不少书,像《困学录》《正谊堂文集》《子学集解》《学规类编》这些,当时和后来影响都挺大。

张伯行
张伯行是河南开封仪封(现在兰考)人,顺治八年(1651年)生的,考中进士后,康熙三十一年(1692年)开始当官,一路做到按察使、巡抚、户部侍郎、吏部尚书,可以说他这辈子跟政治是分不开的。他在任上政绩不少,治河、赈灾、整肃吏治、兴办文教,都干得挺出色,主要贡献有这么几块:

噶礼和张伯行画像
治河这块,算是他仕途的起点。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,河南发了大洪水,眼看老百姓就要遭殃了,正好张伯行在家乡丁忧,他立马组织人手,用沙袋填河堤,硬是把洪水给拦住了。到了康熙四十二年(1703年),因为治河有功,他被提拔为山东济宁道,专门管运河的事。
赈灾也是个亮点。他在济宁当官时,正好赶上当地闹饥荒,老百姓没饭吃,流离失所。朝廷的赈灾粮还没到,他就赶紧从老家运钱粮、棉衣过来救急。为了这事,他还自掏腰包,结果被山东布政使给弹劾了——管他呢,先救人再说。
整肃吏治他也没落下。张伯行刚当官那会儿,清朝官场正好是从乱到治的转折点,这人刚正不阿,最恨贪官污吏。每到一个地方,他就收拾当地的豪强恶吏,把腐败的风气压下去,社会风气好了,老百姓的日子也安稳了。
当然,最让人佩服的还是他清廉。康熙都夸他是“天下清官第一”,他官当得再大,日子也过得节俭,一尘不染,不贪不占。每次出门,随从带得少,不搞排场,这才是真·清官啊。

除了当官厉害,张伯行还崇儒尚理。从小受儒家影响,当官了也没停下钻研,后来成了清代有名的理学家。他还按康熙“以文治天下”的精神,在全国建书院,传播儒家思想。不管是政界还是学界,他都干得漂亮,所以能名留青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