却忘了这远胜于杨家将的种家军呢-世人为何只记得杨家将 (却忘了来时的路前面一句)
说起宋朝的军队,很多人都应该听过大名鼎鼎的杨家将,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西北种家军,还有折家军,为啥呢,因为后世演绎小说过度神话了杨家将,而种家军,还有折家军却沉入了历史文籍中,北宋的军队可分为禁军、厢军和...
宋朝的军队,大家肯定都听过杨家将的故事,但要说种家军、折家军,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。为啥呢?后世那些演义小说把杨家将吹得太神了,种家军、折家军却悄无声息地沉在历史书里,没多少人记得。
北宋的军队其实分三块:禁军、厢军、乡兵。厢军和乡兵战斗力一般,主力还得是禁军。禁军又分河北、西北、中央三路,南方的禁军加起来,都没这三路里的任何一路多。西北禁军驻扎在民风彪悍的陕西,天天跟西夏人打仗,打久了,战斗力自然彪悍,成了北宋名将和强军的“孵化器”。

西军里有名的部队不少,像府州的折家军、麟州的杨家将,还有青涧城的种家军。这些西军将领大多是世袭的,不像其他宋军“将不知兵,兵不知将”,所以战力高出一大截。
种家军就是种世衡带着儿子种谔、孙子种师道他们家弄出来的队伍。
北宋那会儿,西北边疆老被西夏元昊的人抢,老百姓吓得不行。种世衡就跟朝廷说,在延州东北二百里的宽州旧地建座新城。他挑了几千精壮小伙,专门练射箭骑马,没过多久,新城就建起来了,边疆总算有了个挡西夏的屏障。朝廷为了表彰他,把这城叫了青涧城。
青涧城的老百姓总算能安稳过日子了。种世衡带着人,没费多大劲就在西北边疆立起一道抗夏的墙。后来他死了,他八个儿子都在军里混,其中种诂、种诊、种谔三个最厉害,关中百姓管他们叫“三种”。他孙子辈里也全是将才,种家这一家,好几代人都在给大宋卖命。
看《水浒传》的都知道,那个传说中的“老种经略相公”和“小种经略相公”,连鲁智深那样眼高于顶的花和尚,都对他们佩服得不行,可见在宋人心里,这俩简直是“战神”般的存在。
后来金兵打过来,太原沦陷,两路金兵往南冲。宋钦宗一心想议和,命令各地宋军别来勤王,专心讲和。李纲都被赶出京城了。种师道可能气得够呛,到京城就病得起不来,十月份就走了,七十六岁了。
那时候宋朝真没可用之将了,种师道都这把年纪了,一辈子都在跟敌人干,结果皇帝还不听他的,最后活活气死。他一死,北宋灭亡的脚步更快了。

到了十一月,金兵已经打到城下了。京城一破,宋徽宗、宋钦宗都被抓走了。宋钦宗捶着胸哭:“要早听种师道的话,哪会到这一步!”
种师道的侄子种洌护着灵柩往西走,路上碰到强盗,强盗一听是种师道的灵柩,全都下拜祭奠,还反过来送钱给他们。你说种师道得多得人心?

那时候陕西那边,西军效力的人家,男人活不过三十岁是常事,一堆寡妇住一块儿的景象,到处都是。
翻《宋史》就知道,长安人种世衡搞的种家军,名气和作用都比杨家将大,可杨家将上了舞台,被说得天花乱坠,种家军却只活在书里,被文字淹没了。北宋那168年,种家军出了多少英雄:种世衡、种诂、种谔、种诊、种谊、种朴、种师道、种师中,全是将才。种家子弟五代从军,大多都死在沙场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