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死殉国-西湖三杰-决不降清-他书生入将-于谦同为-与岳飞-的张煌言 (以死殉国的人有谁)
康熙三年,公元1664年,九月初七,杭州城弼教坊的刑场,清军戒备森严,百姓缟素呜咽,五人身着大明服饰,下轿步入刑场,一人在另外四人的簇拥下,凌然站立于刑场中间,只见他放眼望去,西湖吴山,风景如画却变了...
康熙三年(1664年)九月初七,杭州弼教坊刑场,清军围得跟铁桶似的,百姓们一身白衣,哭声压过了风声。五个人穿着大明衣裳,下了轿就往刑场中间走。中间那个被四个同伴簇着,站得笔直,往西湖吴山那边望了望,风景是好看,可在他眼里怕是全灰了。他叹了口气,扯着嗓子念出:“我今适五九,复逢九月七,大厦已不支,成仁万事毕!”说完就伸长了脖子,后面四个也跟着没了。
刚喊完,天“轰”一下就暗了,乌云翻滚,暴雨哗啦啦下来,百姓哭得撕心裂肺,连当官的都吓傻了。有人偷偷把尸身收了,葬在西湖南屏山下,倒遂了他的愿:“国亡家破欲何之?西子湖头有我师……”
这人,就是后来和岳飞、于谦并称“西湖三杰”的张煌言。
张煌言是浙江鄞县人,号苍水,生在明末一个当官的人家。跟那时候读书人一样,他书读得不少,想着走科举路,22岁中了举人。要不是世道变了,说不定早就当大官享福去了。可这时候明朝快不行了,清军一路南下,扬州、南京、嘉定都破了,他看着那些明朝大臣,有的跑,有的降,全不要脸了,老百姓没枪没炮的,被清兵欺负得惨不忍睹,他一咬牙,扔了笔,去打仗了。
那时候江浙一带反清闹得欢,大家捧着明太祖的后代鲁王朱以海当头儿,打着复明的旗子。结果清军很快打下杭州,鲁王只能往南跑,张煌言跟父母妻儿告别,护着鲁王到了舟山。在浙江和舟山,他当上了佥都御使,招兵买马,管军队特别严,不许欺负老百姓,老百姓都挺他。
张煌言带着舟山军民跟清军死磕,连清军将领都承认:“我们南下,江阴、泾县、舟山这三城,最难打。”可清军越打越多,最后城破了,张煌言只能护着鲁王去福建厦门找郑成功。后来从永历八年(1653年)开始,他干了一件大事——四进长江,那会儿复明最有希望了。
永历七年,安顿好鲁王后,张煌言跟张名振商量,要去长江口找机会,开辟新战场。永历八年正月,他俩第一次进长江,分批溜进去,一路冲破狼山、江阴、三江的清军防线,在瓜洲金山登陆,抢了清军十多门大炮和火药,还在金山寺遥拜了明太祖。清军援军没到,他们就开着船跑了。
同年3月,他俩又带着600多艘战船进长江,这次干脆利落,在仪真城外烧了清军的盐船就撤了。到了年底,张煌言跟张名振第三次进长江,这次直接杀到南京郊外的燕子矶,把清朝的官员吓坏了,直喊“离江宁这么近,太猖狂了”,清朝统治江南都跟地震似的。
三进长江,一次比一次深,清军防得跟铁桶一样,可他们跟逛似的,对老百姓秋毫无犯,清朝治下的老百姓见了,以为复明真有希望。张名振死后,1659年,张煌言又跟郑成功一起进长江,这次特别悲壮!
清军有了前三次的教训,长江防守严多了,可张煌言带着义军还是把防线给破了,在郑成功帮助下,轻松拿下瓜洲。张煌言给郑成功出主意:全力打镇江,同时假装攻南京,让清军顾不过来。郑成功听了,派张煌言去打南京。张煌言手下不到一万人,船才几十艘,还是打下了仪真,逼近六合。沿江老百姓可高兴了,“仪真的老百姓捧着户籍册,五十里外就来投降”。
张煌言听说郑成功打下镇江了,赶紧写信让他趁胜从陆路打南京,可惜郑成功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,没听。张煌言在南京城外等了两天没等到郑成功,就跑到芜湖,分兵四路,一路贴告示。好多已经投降清朝的明朝旧官,看到告示又反水了,义军像刮风一样收复了四府三州二十四县。
张煌言每到一处,就安排政事,安抚百姓,军民相安,秩序井然,居然出现“老头们争着拿牛酒犒劳军队,拄着香,看到明军衣服帽子,哭着说十五年来头一回见”的热闹场面,老百姓心里得多高兴啊!这让清朝的统治者急了,赶紧往江南派兵。
可老百姓刚看到点希望,局势就没了——郑成功南京打输了,撤了。张煌言一下子成了孤军,前面是敌人,后面追兵。清朝两江总督写信让他投降,他直接骂回去了。他带着几条船撤退时,遇上大批清军,打输了只能弃船上岸。清军还是追,他一边打一边退,在山里乱窜,躲进农舍,顾不上疼,跑了二千多里,好不容易从鬼门关回到浙江。
张煌言回来时,老百姓高兴得哭了。他收拾旧部,郑成功又给了点人,义军稍微壮了点,他还是继续反清,想东山再起。可再也没有机会了。
不久郑成功打台湾去了,南明永历政权也完了,1662年底鲁王病死了,复明这杆旗没了,前路一片黑。张煌言劝郑成功打闽南,郑成功不听;请“十三家兵”出兵,也没成,彻底孤立了。
张煌言知道复明没戏了,可还是不肯降清朝,再次拒绝劝降后,既不想去台湾找郑成功,也不想隐姓埋名,就想着“以死立信”,准备去死。他把军队遣散了,带着十几个人住在舟山悬岙,每天“寒芦瑟瑟秋张乐,宿火荧荧夜读书”,等着最后时刻。
英雄总栽在小人手里,叛徒出卖了张煌言,他被清军抓了。浙江巡抚张杰亲自见他,当贵宾招待,就是想劝他投降。知道张煌言的脾气,不敢直接说,找来他以前的部下——现在都降清了,这些人哭着给他行礼,张煌言就点了点头。张杰切入正题:“张大人您要是肯降,荣华富贵马上就有!”张煌言冷冷地说:“父亲死了不能安葬,国家亡了不能救,我死有余辜。今天的事,求速死!”说完转身就走。在场的人都知道他的骨气,没人敢再说话。不久,张煌言一家老小被杀了,三天后,他在杭州被处死了。
据说清朝怎么处置张煌言,商量了好久。本想劝降,他不肯;要是押送北京处斩,又怕路上出事,最后决定就在杭州杀他,倒正合他意——以死殉国。这样的英雄,洪承畴、吴三桂、孔有德那帮人见了,怕是要羞愧得钻地缝吧。
朝代换本是常事,饱读诗书的张煌言怎么会不懂?可他明明知道明朝已经没救了,还“姑留螳臂强挡轮”,非要跟清军拼到底,这是多决绝,多悲壮!他就是看着清朝残暴、百姓受苦,至死不肯低头的一身正气!现在民族大融合,我们怀念他,不能忘记的是他不怕强权的风骨和浩然正气,这才是华夏文明几千年的宝贝,中国的脊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