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各地的人们对这个机构赞不绝口-赵匡胤下令成立的封桩库主要是搜刮金银 (为什么各地的蝉鸣不一样)
唐朝在经历280多年后,在外敌入侵和黄巢起义等侵袭下,终于轰然倒塌,此后的70年时间,是一个大分裂时代,五代十国轮番上演,天下百姓都分不清皇帝是谁,最终赵匡胤的出现,结束了这个乱世,赵匡胤建立的宋朝,...
唐朝撑了280多年,后来外敌打进来,黄巢又闹起义,哗啦一下就塌了。接下来的70年,天下乱得像一锅粥,五代十国你方唱罢我登场,老百姓压根儿都搞不清这会儿该认谁当皇帝。最后总算出了个赵匡胤,把这乱世给按住了。赵匡胤建立的宋朝,说白了是从后周柴家手里抢来的江山,但这不妨碍他算个“明君”。他弄过一个专门搜刮钱的机构,奇怪的是,老百姓反倒拍手叫好。

赵匡胤是在陈桥搞的兵变,黄袍一上身就成了皇帝,可心里对周世宗柴荣还是挺愧疚的。所以打下开封后,他特意下令:不准欺负后周的娃娃皇帝和太后,也不能杀前朝的大臣们。不光对内,对外政策他也接着柴荣的路子走——先收拾周边的小对手,最后把矛头对准北边的辽国,就为了把燕云十六州给拿回来。

赵匡胤称帝是公元960年的事,往前倒22年,后唐有个叫石敬瑭的大将,为了自己能当皇帝,把一大片地白白送给了契丹,换人家支持他建后晋。这片地就是燕云十六州,以前一直是中原挡北边游牧民族的墙,现在没了,等于把中原的大门直接给敞开了。石敬瑭成了千古罪人,可柴荣和赵匡胤有本事,想干件大事——把燕云收回来。但北宋刚立国时,真说不上强大,兵马不够多,国库也不鼓,北边的辽国兵强马壮,赵匡胤想收复失地,谈何容易啊。

公元965年,赵匡胤下令搞了个特别的机构,就宋朝有这玩意儿,大伙儿都不熟,叫封桩库,主要任务就是搜刮金银财宝。年底的时候,封桩库奉赵匡胤的命令,跑遍了各个割据势力,把金银财帛都搜刮到汴梁来。各地的官员们纷纷上书反对,后来赵匡胤跟大家解释了一通,嘿,老百姓反倒对这个机构竖大拇指了。

赵匡胤是这么说的:“石敬瑭当年把燕云那些地送给外敌,让朕吃不下睡不着,觉得特别丢人。现在大宋朝勉强能自保,要是想发兵打北方,第一缺钱,第二缺兵。朕设这个封桩库,就是想攒个三五十万贯钱,从契丹手里把失地买回来,给中原的老百姓讨个说法!”

这话一说出来,全国上下都觉得这皇帝干得对,这才是该做的事。其实赵匡胤设封桩库,确实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,不假。但他有两个法子:第一个是和平赎买,用这些钱把一座座城池从契丹手里买回来,双方不用动刀动枪;第二个才是武力硬刚,要是契丹不卖,就用这些钱当军费,肯定能把失地打回来。

可惜啊,老天没给他多少时间。赵匡胤本来想先搞定南唐、北汉这些小国,把后方稳当了,再大举北伐,结果刚过五十岁,就在烛影斧声中没了,才50岁。他一走,北伐这事就黄了。他弟弟赵光义虽说也想收复失地,但能力跟赵匡胤比差远了,两次北伐都打输了,宋朝白白浪费了几十年国力。

燕云十六州对中原人来说太重要了,整个两宋都没能收回来,直到朱元璋那会儿,这片地才又回到中原手里。赵匡胤这人本事真不小,当初他设那个封桩库,心里就想着收复燕云,要是他能多活几年,宋朝说不定就不是后来那个样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