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别是什么-宋朝的-他们有怎样的特点-五大名窑 (分别是什么意思)
你知道中国的,五大名窑,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,中国陶瓷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,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宋朝时期的汝窑、官窑、哥窑、定窑、钧窑,他们被并称为中国的五大名窑,也就是因为宋朝大力...
中国的瓷器里,宋朝的“五大名窑”绝对是绕不开的存在——汝、官、哥、钧、定,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宝贝。宋朝那会儿特别重视瓷器,烧出了好多精美绝伦的玩意儿,也正是因为这些窑的出现,中国才算正式进了“观赏瓷器”的时代。这些瓷器可是咱老祖宗的文化瑰宝,代表着咱的门面。今儿就带大家瞅瞅,这些瓷器到底有啥历史底蕴和美。
汝窑
宋朝有名的瓷器之一,形状大多是盘、碗、水仙盆这种,釉色有粉青、豆青、卵青、虾青、天青、天蓝、淡粉、月白,所以烧出来的瓷器,大多是那种淡雅的青色,看着就让人心里静下来。

胎质薄,釉层厚,釉面上布满了细细的开片纹。胎土里还掺了一点点铜,光一照,隐约能透出点红来,胎色是灰中带点黄,摸上去跟玉石似的,所以大家管它叫“似玉而非玉”。就凭这颜值,它还被宋朝定为宫廷瓷器,算是靠脸吃饭的典范了。
官窑
听名字就知道,官窑是给官家烧的瓷器。它的特点是素面朝天,没什么花里胡哨的雕饰,连鲜艳的彩绘都没有,最多在表面划几道凹凸的直棱和弦纹。颜色也主要是月色、粉青、大绿这些。
不过宋朝那时候老打仗,国家不太稳,官窑也跟着经历了北宋、南宋两个时期,中间还搬过家。
北宋的官窑开始烧得晚,存下来的特别少。现在挖出来的北宋官窑,胎体特别厚,胎色是深灰、紫色或黑色,釉质看着挺温润。

到了南宋,釉色就丰富多了,粉青、淡青、灰青、月白、米黄都有。南宋官窑还改进了北宋的厚重感,搞起了“原釉薄胎”,就是釉薄胎也薄。工艺上加了乳浊性和厚厚的多次釉,质感要像没雕琢的玉,造型追求庄重典雅,风格带点神秘的自然美。这些做法,把咱们东方民族那种朴实、古雅的艺术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不过后来有人觉得,这么一改,反而少了北宋那种厚重的味道,所以现在大家提到宋朝官窑,还是觉得北宋的青瓷最绝,能当宝贝。
哥窑
哥窑是五大名窑里最有争议的一个,为啥呢?因为它的烧制遗址一直没找到。所以瓷器界对它的说法也五花八门。有学者说它是杭州凤凰山老虎洞窑烧的,其实就是南宋官窑;但也有学者觉得,哥窑瓷器的特点和龙泉挖出来的黑胎青瓷很像。所以这窑到底在哪儿,还得等以后挖出更多东西才能说清楚。

哥窑的胎色有黑、深灰、浅灰、土黄这些,釉色是灰青的,釉面不透光,是乳浊的那种。釉层特别厚,最厚的地方跟胎体一样厚,烧的时候里面有气泡,像珠子藏在里面,所以叫“聚沫攒珠”,听着就挺有韵味的。
钧窑
钧窑挺独特的一个,因为它分官钧和民钧,既能给官家烧,也能给老百姓用。所以它烧的东西种类也多,既有壶、罐这种日常用品,也有专门给宫廷烧的花盆和盆托,用来养花草。

钧窑不搞青瓷那一套,釉色特别华丽,玫瑰紫、海棠红、茄子紫、天蓝、胭脂、朱砂、火红……啥颜色都有。它还有个独门绝活叫“窑变”,就是烧的时候加了铜的氧化物,高温下自然变化出各种奇妙的图案和颜色,甚至还能根据瓷器表面的图,给特定部位改颜色。宋朝诗人夸它“落日紫翠忽成岚”,这评价够高吧。
定窑
定窑纯纯的民窑,特色是唯一烧白瓷的窑。因为是给老百姓用的,所以烧出来的白瓷大多是日常用品。
造型上多是白釉印花、刻花、划花、剔花,还有金彩描花。图案也丰富,有莲、菊这种花,也有鸳鸯、龙凤、狮子这种动物,不同的图案还带不同的寓意。

宋朝的婴儿枕特别火。这玩意儿做工复杂,造型像个如意,一个小娃娃穿着衫裤,外面套着带花纹的锦缎背心,趴在锦垫上,双脚往后一叉,憨态可掬。工艺上得前后用模子压出来,再用刀刻五官和衣服线条,为了让表情更生动。底部还得挖两个小圆孔,不然烧的时候密闭器皿里的空气膨胀会炸裂。所以这婴儿枕在瓷器界也算得上是珍品了。
瓷器这东西,当年可代表了中国,老外以前管咱们叫“瓷之国”,瓷器是咱们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,是文明的象征。想想这些,是不是觉得特自豪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