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宋朝状元彭汝砺墓葬究竟在何处 (状元彭浚后人)

宋状元彭汝砺的墓葬地尚无统一说法,当今资料显示其有三个地方,一是位于今湖北阳新县,二是位于今江西浮梁县,三是位于今江西鄱阳县,一、湖北阳新说,从世传到乱真的错误观点葬于湖北阳新的说法流传于鄂东南,墓地...

admin

宋状元彭汝砺的墓葬地到现在都没个准话,资料里能查到的有三个地方:一说在湖北阳新,一说在江西浮梁,还有一说就在他老家江西鄱阳。

先说说湖北阳新这个说法,听着挺热闹,其实是世传下来,后来以假乱真了。

传说是葬在湖北阳新木港镇下彭源,现在叫狮子口山。依据是《明一统志》里写得很清楚:“彭汝砺墓,在兴国州南三十五里,汝砺官至尚书,俗呼彭尚书墓,墓侧有祠。”

不过呢,后来好多人都说《明一统志》错漏百出。《四库全书》的编修人员就吐槽过:“其时纂修诸臣,既不出一手,舛讹牴牾,疏谬尤甚”。顾炎武也在《日知录》里说它写古代的事经常出错。

宋朝状元彭汝砺墓葬究竟在何处 (状元彭浚后人)(图1)

其实《明一统志》是明英宗天顺五年(1461年)修的,当时派人全国各地采录资料,又让各地修志书送上来,拼拼凑凑成的。后来湖北的《湖广通志》又引用了《兴国州志》(阳新以前叫兴国州),说“兴国州南三十里许,地曰下彭源,有宋尚书彭汝砺墓”,还特意提了“俗呼彭尚书墓,墓侧有祠”。

可我翻到的《兴国州志·卷之三·舆地志》(清陈光亨纂)里写的是:“彭汝砺墓,明一统志云:州南三十里地,曰下彭源,相传有宋尚书彭汝砺墓。按《浮梁志》:祀汝砺为乡贤,又载其墓在浮梁,未知孰是。” 注意啊,这里是“相传”,还因为和浮梁的记载不一样,直接说“未知孰是”了。

再看当地彭氏宗谱,湖北阳新《彭氏宗谱·十策堂》里写:“公(彭汝砺)殁后,妣随子往兴国路官署遂家焉,殁葬兴国州东乡里下彭源金山巴,更名狮子口,世传公亦迁斯”,关键也是“世传公亦迁斯”——“世传”俩字,懂的都懂,就是口口相传,不一定靠谱。

从宗谱的“世传”,到州志的“相传”“未知孰是”,再到《湖广通志》《明一统志》直接写成“有”彭汝砺墓,这中间感觉有人故意把模糊的说法坐实了。结果《明一统志》反过来又成了地方志的依据,这逻辑绕来绕去,说服力能有多少?

更奇怪的是,明天顺五年(1461年)修《明一统志》的时候,阳新狮子山上根本没彭汝砺的坟,现在只有块后来立的碑,旧墓碑啥的都找不到。你想啊,彭汝砺是状元,官至尚书,按当时习俗,得和原配宁氏合葬才对,怎么会跟侧室刘氏合葬?这不合理嘛,说不定是后人特意附会出来的。

再说了,彭汝砺是江西鄱阳人,为啥要葬湖北阳新呢?支持阳新说的人有两种解释:一是说他爱楚、徙楚,因为诗里写过荆楚风光;二是说他儿子彭尧辅在兴国路当粮仓官,把父亲迁葬过去了。可彭汝砺的诗里写各地风光的多,就几首田园诗就说爱楚,有点牵强。至于迁葬,彭汝砺不止一个儿子,除了早逝的长子,其他几个儿子都子孙满堂,彭尧辅还是偏房生的,没回老家上谱,几个哥哥能同意他把父亲迁那么远?说不过去。

那为啥阳新会有彭汝砺墓呢?我猜啊,可能是彭尧辅因为官职在阳新定居,生母刘氏葬在那儿,为了方便祭拜,把母亲的墓修成父母合葬墓,父亲那其实是空穴。一代代传下来,就成了“世传公亦迁斯”,空穴传成了真墓。

虽然阳新这个说法不对,但影响挺大,好多书都抄,比如《江西省彭氏源流联谱》写“崇宁元年壬午(1102),奉勅葬湖北兴国州三十里,俗呼彭尚书墓,墓侧有祠(见《明一统志》)”;《状元彭汝砺文献集》还加了句“越九年,宋徽宗崇宁元年壬午(1102),奉勅葬湖北兴国州南三十里……”,硬说他去世九年后才葬到湖北。可彭汝励至少是先葬在饶州(今江西一带)的,这“奉勅迁葬”的说法,明显是为了圆《明一统志》的错。

反倒是宋代曾肇写的《彭待制汝砺墓志铭》(曾肇是彭汝砺好友,又是他儿子请写的)靠谱:“绍圣二年正月,召彭公于江州……越翼日,公以讣闻……明年正月某甲子,葬公于饶州某县某乡某原。” 只说葬在饶州(辖鄱阳、浮梁等六县),具体没细说,但总比《明一统志》强。

二、江西浮梁说,因为交好就葬这?不太对

浮梁这个说法在景德镇一带传,具体说在浮梁屏山(寿安镇朱溪村)或者浮梁江村(湘湖镇洞口村),其实可能是一个地方。

最早见于《浮梁县志》,清道光版写:“宋三魁祖墓——在伴龙山……按:通志载状元彭汝砺墓,云章凤应续鄱志,在浮梁之屏山,是汝砺亦葬县境也”。《江西通志》(清雍正版)也提了:“状元彭汝砺墓在府城延祥观右。按:安志载在鄱阳药炉山,章凤应续鄱志在浮梁之屏山,惟林志则载延祥观,未知孰是”。

支持浮梁说的人认为,彭汝励喜欢浮梁山水,诗里写昌江风物多,还跟佛印、好几个浮梁县令交好,妻子宁氏就是浮梁屏山人(寿安镇宁厂村),岳父家在那儿有祖产,甚至说是妻侄宁琯办的丧事,葬在浮梁江村。

可我有点纳闷:就算喜欢浮梁,也不至于葬那儿吧?他父母和妻子宁氏都葬在饶州州城西北的牛首山(现在鄱阳县城姜夔公园内),为啥不跟家人葬一起,偏要葬浮梁?再说丧事是宋哲宗让他弟弟汝霖办的,另一个弟弟汝方还辞官回来帮忙,这俩兄弟能同意把哥哥葬到离老家几十里的浮梁?当时浮梁又没状元后人,祭拜多麻烦啊。

更离谱的是《重修滨田汝砺公墓志铭》(明天顺八年,1464年刘莘写),说彭汝励“宣和年间(1119-1125)致仕。建炎己酉(1129)秋,游于宁氏门,七月十三薨于彼焉,享寿八十有二……进士妻侄宁琯具棺敛葬尚书公于彼之江村”。这完全不对啊!彭汝励是绍圣元年(1094)在江州知州任上去世的,才54岁,哪活到1129年82岁?地点、时间、丧事操办人全错,这说法根本站不住脚。

所以浮梁说肯定是错的,可影响还挺大,乐平、浮梁有人信,连鄱阳滨田都受影响,这得好好琢磨琢磨。

三、江西鄱阳说,这才是正地方吧

鄱阳这个说法在赣东北传得广,具体在鄱阳县鄱阳镇任家村委会东江村大滨田山。

p> 省志、府志、县志都提了“仙坛药炉山”。《江西通志》说“安志载在鄱阳药炉山,章凤应续鄱志在浮梁之屏山,通志云在府城延祥观”,《鄱阳县志》各版本都写“彭状元汝砺墓,在仙坛药炉山”,还提了“续鄱志又载在浮梁之屏山”。我琢磨着,可能明天顺八年(1464年)鄱阳滨田彭氏重修状元墓后,大家才慢慢转向药炉山。

彭氏宗谱里,多数说彭汝励先葬浮梁江村,后由儿子彭修迁到鄱阳药炉山。比如《锦标彭氏宗谱》(民国丙戌版)写:“绍圣甲戌(1094),贬公出知江州,卒于宦所,寿五十四岁,葬浮梁江村……子修公奉勅命迁公葬于怀德乡仙坛山之西。”

可我觉得彭汝励根本不用迁葬,就是刚去世时,弟弟汝霖、汝方和儿子们把他葬在药炉山的。你想啊,当时宋哲宗正要提拔他,结果人突然没了,朝廷都悲痛,“朝廷失一正人,奈何”,还“加等赙恤”,肯定选块好地建墓。药炉山多合适啊,是道教72福地第52福地,有仙坛观(宋代叫延祥观),范仲淹、元好问都写过诗,说它“灵台共上百神清”“空坛风撼龙蛇窟”,这种地方才配葬彭汝励这样的状元。

不止他,他弟弟彭汝方后来也敕葬这儿。彭汝方是通判衢州时,因方腊起义骂贼而死,宋徽宗追赠龙图阁直学士,谥忠义,敕葬仙坛观。可惜他后人少,墓现在找不到了。

明天顺八年(1464年)的《重修滨田汝砺公墓志铭》开头就写:“芮城距东数里曰仙坛,宋故状元汝砺公墓所寓焉”,“芮城”就是当时饶州府城(今鄱阳县城)。虽然铭文说彭汝励先葬浮梁宁氏门,但前面说了,那时间、地点全错,不可信。

为啥明前期大家还信浮梁说?可能因为彭家和浮梁关系深(甚至有人误传他父母也葬浮梁),加上南宋、元朝战乱,坟毁谱失,查不清了。可天顺八年重修时,状元后裔代代相传,地址不会错。滨田村明明山清水秀,从彭汝励父亲就开始置业,哪会舍近求远去七十里外建墓?当时滨田村自己修墓都费劲,仙坛山附近的村民也不可能让他们随便建。其实重修是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(贵德公、守成公)拜墓时倡议的,族人捐钱出力,还置了百亩祀田,供后人祭拜时食宿。现在仙坛山下的村民还说,祖上就是给彭汝励守墓的。

现在的墓是1993年修的,座北朝南,碎石围砌,水泥碑上刻“宋状元及第彭公汝砺、德安君宁氏合墓”,占地约20平方米。下面十米处还有个北宋的驮碑神龟,灰麻石雕的,从“惟龟趺存焉”看,是原物,距今923年了,真是个老古董。

历经千年,这墓被盗过好几次,也毁损过,随葬品早没了,原墓也找不着,只剩个地址。青山还在,彭汝励的气节也一直传着。

浮梁屏山或江村的说法,史料错了,但能看出彭家和浮梁关系不一般;鄱阳仙坛山的说法,不管是情理还是史实,都更靠谱;阳新的说法在当地深入人心,成了鄂东南彭家后裔祭祖的地方。不管墓到底在哪儿,鄱阳的仙坛山和阳新的狮子口,都是两地后人心里惦记的祖地,这份心意,比啥都重要。


上一篇: 最终将唐朝推入万劫不复之地-唐宣宗晚年犯了一个严重错误 (最终将唐朝推翻的是) 下一篇:宋朝差点也出了位武则天-刘娥怎么做的 (宋朝差点亡国灭种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