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罪魁祸首-宋太祖赵匡胤是让宋朝走向了-重文轻武-守内虚外 (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)
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?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我认为最该为此负责的应该五代十国时期各个皇帝以及节度使,造成这种局面的不单单是宋太祖赵匡胤一人,很多人都说赵匡胤最该负责,其实不然...
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,咱们到底了解多少?今天想换个角度聊聊这个事儿。
老有人说赵匡胤得背锅,但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全怪他。没经历过五代十国那种混乱的人,真的不知道当时武将掌权有多可怕,对整个民族伤害有多大。五代十国那些皇帝和节度使,才是乱局的根源。
当然,赵匡胤自己也没摘干净——他可是靠兵变当上皇帝的,这事儿本身就挺尴尬的。
那他为啥当了皇帝后,非要打压武将,搞出“守内虚外,重文轻武”这套呢?
《五代论》里说得好:“兵权所在,则随以兴,兵权所去,则随以亡。”
唐朝为了防外敌,设了节度使,管军队、管地方,权力大得很。当时节度使出门都带仪仗,能专制军事,这权力在唐朝外任里没谁能比。
后来唐中后期,节度使不仅管军,还管老百姓、管钱袋子,各地对朝廷那叫一个离心离德。唐玄宗设了十个节度使防外族,精锐部队都调过去了,安禄山一人兼了三镇,直接搞出“外重内轻”,天宝十四年就爆发了安史之乱。
安史之乱虽然平了,但节度使的威胁还在。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后,朝廷名存实亡,朱全忠、李克明、李茂贞这些节度使拥兵自重,朱全忠甚至控制皇帝,杀了朝臣,907年废了唐哀帝,建了后梁。后来节度使们互相打,胜了的吞并败了的,五代十国就这么来了,那些节度使还是骄横,部下也都是骄兵悍将,兵变不断,唐朝的祸害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,老百姓遭了大罪。
北宋是赵匡胤靠陈桥兵变当上皇帝的,之前节度使遍地,拥兵自重,有的藩镇将领直接放话:“天子,谁拳头硬谁当,哪有什么天生的?”大家靠军队互相吞并,兵变天天有。
对皇帝来说,手里有军队才能稳住江山,军队跑了,皇权就没了。赵匡胤就是靠殿前都点检的身份控制了禁军,才成功兵变建了宋,北宋本就生在这种环境下。
“杯酒释兵权”之后,赵匡胤和他弟弟宋太宗为了保住赵家天下,更狠地搞重文轻武。这政策在当时确实有用,稳住了统治,也让宋朝经济不错,但毛病也不少,比如积贫积弱。
唐朝末年“士大夫忠义气都磨没了”,社会乱糟糟的。宋朝大力提倡文治,打压武人,本来没错,但他们提倡的文治净搞些空谈心性理学的虚头巴脑,不切实际。让不懂军事的文官管边疆,武将没积极性,文官还贪污,吏治坏了,武备也松了。
这么搞,宋朝军事一直比不过辽、西夏这些少数民族。从宋太宗后期开始,打辽、打西夏、打金,老输,就是多年重文轻武的锅。任用文臣统兵,皇帝好控制,但文人大多不懂打仗,像范仲淹、韩琦这种会打仗的文官,打着灯笼都难找。时间长了,外敌打不过,外交也被动,连突然造反的侬智高都能把宋军打得节节败退,这也是重文轻武的毛病。
因为重文轻武,宋朝军队战斗力差,武将也普遍平庸,这算“守内虚外,重文轻武”的一大硬伤。
整个宋朝几百年,就为了保赵家天下,一直死守“重文轻武”和“守内虚外”。初期确实稳住了国内,经济也发展了,但长期这么搞,隐患大。两宋一直被少数民族武力威胁着,却死抓着军队控制权不放,对外战争外交老吃亏。不过也因为有外敌,有些边区武将比如狄青,总算有了用武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