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历史趣闻 > 正文

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 (唐代大书法家都有谁)

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,唐朝自高祖李渊便喜爱书法,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深爱王羲之书法,以至于亲撰,王羲之传论,,评其书法为尽善尽美,古今第一,后来还派人骗取...

admin

唐朝从高祖李渊开始就爱书法,到了李世民更是迷王羲之,还写了《王羲之传论》说他是古今第一,甚至把《兰亭序》骗来陪葬。这么一来,从上到下都爱写字,大书法家自然就多了。

晚唐的柳公权,那可是书法界的大牛,自己成一派,影响特别大。他小时候就聪明,据说十二岁就因为写辞赋出名了。字写的是楷书,一开始学王羲之,后来又琢磨欧阳询、颜真卿的,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——结构紧,有骨力,还带点洒脱,法度也严。所以人们常把他和颜真卿合称“颜柳”。连唐文宗都说他的字比钟繇、王羲之还好。他从唐穆宗开始在翰林院当侍书学士,待了穆、敬、文三朝,一直在宫里写字。字写得越多越好,名气越来越大,那时候大臣家立碑,要是没柳公权的手笔,别人都觉得这家人不孝不敬。

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是个怎样的人 (唐代大书法家都有谁)(图1)

常言说“字如其人”,这话虽然不能绝对,但多少有点道理。柳公权的字为啥有风骨?估计跟他这人正直分不开。他自己还有句名言: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。”有次唐穆宗看他写字,一边看一边夸,还正经八百地问:“你字咋写得这么好?”柳公权直接就用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”回答。这本来是他写字的法子,但跟皇帝说这话,弦外之音可不小——他是告诉皇帝,用心做事才能心正,做事才不会跑偏。说完,整天喝酒好色的唐穆宗当场没吭声,估计也知道柳公权这是在“笔谏”。这“笔谏”既真诚又大胆,真诚是他想让皇帝清政,用书法心得打动皇帝;大胆是直来直去不虚伪,这么一劝,穆宗估计还真有点触动。

十几年后,唐穆宗的儿子唐文宗在便殿跟柳公权他们聊天。聊着聊着,文宗撩起袖子让他们看龙袍,得意洋洋地说:“我这衣服都洗三次了。”话音刚落,周围的人立刻拍马屁,说“一衣三浣”是皇上俭朴的美德。文宗被捧得美滋滋的,一抬头发现柳公权全程没吭声。文宗就问他咋不说话,柳公权答:“陛下您是天子,有四海,该选贤良,罢免坏臣,听劝谏,赏罚分明,天下才能太平。穿几回洗的衣服,这算啥大事。”这又是“心正笔正”的柳公权在直言。好在文宗没生气,反而更看重他了。

文宗当时说:“我知道中书舍人不该兼谏议大夫,可你太正直敢言了,委屈你兼这个职。”第二天就正式任命了,其他职务照旧。这下他跟皇帝进言就更方便了。就这样,柳公权一面写好字,一面说该说的话,一直活到唐懿宗咸通六年,八十八岁。

“用笔在心,心正则笔正”。柳公权靠“心正”练出了流芳百世的“柳骨”,更难得的是,他又用“心正”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正直敢言的良臣形象,这算是另一种“柳骨”,刻在史书和人们心里了。

细想一下,柳公权说的“心正”里,其实还藏着“心巧”。只有又正又巧,才能稳稳地写字,写出好字;也只有又正又巧,才能抓住时机,说出皇帝平时不爱听却实在的话。在柳公权的“心正”和“直言”之间,“巧”字是关键。那时候想“批龙鳞”可不容易,光靠“正”和“直”不够,加上个“巧”,估计就是最好的组合了。柳公权劝谏成功,就是这“正—巧—直”的妙招在起作用,这“巧”,可真是大智慧啊!


上一篇: 柳公权用笔谏帝-隋唐两朝志传-第一二一回 (柳公权笔谏内容是) 下一篇:明朝官员的日常工作-揭秘古代作息时间 (明朝官员的日常生活)
  • 历史趣闻
  • 收藏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