竟掌管着一路的财赋-监察-北宋前期转运使有何职权
转运使,官名,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,有水陆转运使、诸道转运使、盐铁转运使等,辽南面官亦设有都转运使和转运使,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,一起来看看吧,北宋前期转运使...
转运使,官名。从唐代往后,各朝都有这么个官,管运输的事儿,可能是中央的,也可能是地方的。比如水陆转运使、诸道转运使、盐铁转运使,都是这类的。辽国南面官也有都转运使和转运使。今天就随便聊聊这官职的来龙去脉。

北宋前期,转运使的权力可不小,基本成了一路的“一把手”,管财赋、管监察,简称“漕”。那时候有诸路转运使、都转运使、行在转运使、随军转运使等等。不过后来慢慢分权了,提点刑狱司、安抚司这些机构都设起来了,把转运使的权力分走一块。元朝和明朝有都转运盐使,清朝叫都转盐运使,专门管盐务。
唐朝建都在长安,可关中地方小,粮食不够吃,得靠江淮那些产粮大户救济。唐初的时候,洛阳以东的租粮先拉到洛阳的含嘉仓,再转运到长安的太仓。那时候中央官员少,俸禄用不了多少,每年运个一二十万石就够了。可唐高宗以后,官员越来越多,加上军队要粮、百姓吃饭,漕运就成了大问题,得专门设个人来管这事儿了。
唐玄宗先天二年(713年),李杰被任命为陕州水陆发运使,这算是专门设漕运官的开始。开元二年(714年),又让李杰当河南水陆发运使,专门改进洛阳到长安这段运输。后来河南尹(相当于市长)常常兼着这个使,直到元和六年(811年)才废了。开元二十二年,裴耀卿被派去当江淮转运使,还加了副使。
裴耀卿对江淮到长安的整个漕运路线做了改进。以前江南的租船直接开到洛阳,路远时间长,他改成沿线设仓,一段一段地运,这样船不用跑全程,还能避免因为江淮、汴河、洛水水情不一样,船走不动或者沉船的事儿。
他还改了黄河上的三门峡运道,在东西两边各设了粮仓,又把三门北山凿开十八里搞陆运,躲过了那些险滩。这样一来,洛阳到陕州(现在河南三门峡市西)的陆运路程短了,漕运量一下子涨上去,关中缺粮的问题基本解决了。从裴耀卿开始,江淮转运使就成了常设的官职。
安史之乱后,北方被战祸折腾得够呛,生产也下来了,很多藩镇都不交税了,朝廷的财政全靠江淮的赋税和盐利撑着,江淮转运就更重要了。唐代宗的时候,刘晏当了盐铁转运二使。
刘晏在裴耀卿那些办法上又做了改进,增设和改建了沿线的转运仓,用盐利当漕运的钱,雇了专门的漕运兵,造了适合不同河段水情的船,一段一段转运。一年能运一百一十一万石粮食,一粒都没沉,运输量又上了一个台阶。
从刘晏之后,盐铁转运慢慢合成一个使,就叫盐铁转运使。后来的继任者都按他的老办法来。盐铁合到一个使之后,原来转运使手下的巡院、仓吏,跟盐铁使手下的场监巡院就合并了,另外在扬州的扬子和江陵各设了个留后院,让盐铁转运副使管,分别叫扬子留后、江陵留后,负责漕运和盐利。
唐宪宗元和五年(810年),让江陵留后兼着荆衡汉沔以南的两税使,扬子留后兼着江淮以南的两税使,这样盐铁转运使的权力就扩大到收正税了。而且盐铁转运的巡院官员,很多都带着御史衔,宣宗大中四年(850年),御史中丞魏奏请让这些带御史衔的院官审办百姓的案子,盐铁转运使就有了处理诉讼的权力。
盐铁转运使常常兼着宰相衔,或者由重臣兼着,有时候也让浙西观察使、淮南节度使来管。要是这个使在扬州,就让副使留在长安,叫上都留后。盐铁转运这个职,还按地区分过两个使,比如代宗永泰二年(766年),刘晏管东畿、淮南、浙江东西、山南东道的盐铁转运,第五琦管京畿、关内、河东、剑南、山南西道的盐铁转运。
唐德宗建中三年(782年),包佶当汴东盐铁水陆运使,崔纵当汴西盐铁水陆运使。从贞元以后,就不分区设使了。另外,转运使也有全国性和局部地区的区别,比如天宝末年,魏少游当朔方水陆运使,负责朔方六城的漕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