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洞道士舍命求雨,县令好友成仙路
我曾经在野山遇到一个道士。他清修得很辛苦啊,每天除去自己种一点粮食,剩下的时......
我曾经在野山遇到一个道士。
那家伙啊,修行得可真辛苦,每天除了自己种点粮食,其他时间都泡在修行里。
他挺好客的,让我留在他住的山洞里吃了一顿饭。他说他自五代就开始修行了,除非有大成就,否则绝不轻易下山,除非是为了收徒弟。
原来他那一代的道长甲,也是在道观里修行的。他们这一派是道家的丹鼎派,懂一些小法术是会的,但基本不怎么用。
正因为这样,甲道长之前经常被城里的人瞧不起,说他一个道士,不占卜不画符,天天瞎混浪费粮食。不过也有一位当地的县太爷对甲特别好,不一样。
县太爷是捐班,没走科举,但这不代表他没文化。儒家经典他背得滚瓜烂熟,对道家思想也研究得很深。他和甲道长经常聊,觉得甲挺有道德,成了忘年交。
后来,几个无赖想霸占道观的庙产,背后有人撑腰,县太爷直接进省找臬台,冒着风险为甲求情。臬台还算正直,判了无赖败诉。
这仇,知府和县太爷肯定记着。甲道长对这位朋友真是感激,但觉得自己是个出家人,报答不了对方的大恩情。可机会很快来了。
那年闹旱灾。清朝遇这种旱灾,县长也得负责求雨,必须穿着官袍,跪在龙王庙前,以朝廷大员的身份求上天降雨。这时候,他们算是弱势群体了,稍微不小心,上司怪罪不说,百姓也能用老拳伺候。(确实有县长求雨,被晒死的记载。)
说来话长,请甲道长帮忙求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。但县太爷没这么做。他跪了几天庙,元气大伤,身边的人就问他,为什么不请道士呢?他说他跟道士是朋友,既然知道道士修的是丹鼎,请他求雨,就是对道士的难为。求不来,丢朋友的脸,求得来,又损害朋友的名声,不能这么做。
甲道长一开始也挺担心的,虽然他求雨不专业,但总比一无是处好。这次大旱,他知道是真的天灾,不仅他自己涉猎过,专业人士也求不来。如果强求,代价太大了。
几天过去了,没人来找他,稍微松了一口气,注意力也转到了县太爷身上,这几天县太爷都快虚脱了。后来,他无意中得知了县太爷不来找他的原因,心里挺难受的。
第二天中午,县太爷跪在龙王庙前,太阳晒得快要烤出油来。再有几天这样,他就要完了。就这样吧,省得受罪了。正昏沉沉的时候,他隐约听到周围的人群骚动,接着有人走到他身边把他搀起来。定定神一看,原来是甲道长。甲道长披散着头发,手持长剑,扶着县太爷坐在庙檐下,然后就开始做法。
没过多久,天上就乌云密布。周围的百姓,连下庙檐的县太爷都跪下了。道长喝道,快去准备储水的器皿,我只能求这一次雨。大家刚准备好,瓢泼大雨就下来了。
县太爷急忙过来向道长道谢,道长不说话,摆摆手就走。县太爷挺奇怪,仗着是好朋友,直追上去。他老人家走得慢,等赶到道观里,看见道长躺在云床上,脸色苍白,地上吐了不少血。小道士一边哭一边收拾。县太爷吓坏了,赶紧上前慰问。道长说他也不瞒你,今天我逆天而行,阳寿已经用尽了。我死后,这个徒弟如果不肯走,你帮我教训他,一定要他入山修道,没有成就不可以出山,免得蹈我的覆辙。县太爷很惋惜,说帮他回庙产只是依法办事,没想到你今天舍命相报。道长说不然,要庙产是小事,你拿我当朋友,我就不能不拿你当朋友。
道长死后,果然他徒弟不肯进山,想为师父守孝。县太爷辞官出家,成了小道士的师叔,小道士没办法,只好跟他进山了。他们就是我遇上道士前辈的线索。
道士说:未成仙,先成人。
女为悦己者容,士为知己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