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
萨拉热窝那天,弗朗茨·斐迪南大公跟随的车队刚拐进街角,枪声骤然划破午后的宁静。暗杀者戈林的手枪一次击中了大公的胸口,随后还有几枪射向随从。整个事件像是被精心布置
萨拉热窝那天,弗朗茨·斐迪南大公跟随的车队刚拐进街角,枪声骤然划破午后的宁静。暗杀者戈林的手枪一次击中了大公的胸口,随后还有几枪射向随从。整个事件像是被精心布置的短剧,却在瞬间把整个欧洲的紧张线拉到了极限。
当时的欧洲已经像个装满火药的盒子,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、奥匈帝国的扩张欲、德意志帝国的军备竞赛、以及英法俄这三大同盟的相互牵制,都在背后暗暗酝酿。斐迪南的暗杀不过是把这些潜在冲突点连在一起的导火线,一触即发。
奥匈帝国迅速递交了最后通牒,塞尔维亚虽然在部分条款上作出让步,却因民族情绪和国内政治压力根本无法全部接受。于是,奥匈对塞尔维亚宣战,接着德国按照与奥匈的同盟条约向俄罗斯发出动员令,俄国又动员了对奥匈的军队。英国因为与比利时的条约义务,在德国侵入比利时后也卷入了冲突。各国的动员计划在几天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倒下,战争的规模瞬间从地区冲突升级为全球性的浩劫。
如果把这场大戏拆开来看,暗杀只是点燃了已经炽热的火药桶。民族主义、帝国主义、军备竞赛和错综复杂的同盟体系,才是把一次局部冲突推向全欧洲的根本力量。于是,1914年8月的夏天,炮火声不再是遥远的新闻,而是从街头巷尾、从报纸标题直接敲进了每个人的生活。每个人都在惊讶:这场战争真的会这么快、这么大地爆发吗?而答案,正是那些看不见的政治与军事链条已经把所有人绑在了一起。